胆怯的智慧还在犹豫的时候,勇敢的无知已经行动了
今天看到一个帖子,《有没有人不想要孩子是因为你自己还不确定存在本身的意义?》,从迈入社会开始,我就时常思考要不要孩子的问题,之前阅读过关军老师的《无后为大》,让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更理性的认识,摘录一些片段在这篇日志里。
在周围人眼里,他们不能理解和容忍有人在这么神圣人生使命面前的迟疑,生儿育女这似乎是人这一辈子必须完成的使命之一。他们会说:
小孩儿多好玩啊
为什么不给父母一个交代?
你的美好爱情需要一个结晶的
有了孩子才是完整的生命哎
养儿防老
你那么优秀不传宗接代多可惜呀
我们应该承担延续后代的责任哎
不生小孩你也太自私了吧
…
生小孩是件严肃的事情
每个个体生命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。当一个生命经由你而降临,它不该被视为你的财产,不该被视为你的作品,也不该被视为你生命的一部分;相互之间都无须感谢,你们仅仅是造物主安排的亲密伙伴。基于这样的认知,两代人之间的情感才不至于被玷污和扭曲,真正美好的代际关系才成为可能。
这可是一条人命,我们的一生中没有什么抉择会比这个重大。假如你不珍视别人的生命,那不是因为你太爱自己了,只能说明你对自己的生命爱得还不够。
不要祸害下一代
中国人生育之后的剧本大体如此:更深的迷失自我,并将人生价值附着于后代,另后者无法真实体验活着。我们所标榜的亲情即使不算虚妄,至少难言清澈。
中国文化以注重家庭伦理之名,任由家长的占有欲、支配欲对晚辈的个性进行压抑与剥夺,这种隐性伤害还在代际间不断传递。如今的孩子貌似被奉为掌上明珠,但多数时候恰恰是家长欲求的更扭曲的映现。
与他们一样,我也觉得祸害的病毒具有遗传性,还可能变异,在抗体能量不够确定的情况下,拒绝繁衍是结束祸害的唯一手段。
繁育是我们的本能
拒绝出生,一个无效的抗议,却不会因其无效而显得可笑。
为什么要生?不仅潜在的生育方有权提出质疑,我觉得潜在的被生育者同样有此权利。
有人会说,我们只是生物指一种,繁衍无非本能。这样的说辞,有意无意在遮蔽一个事实:人类具有社会性。
繁衍确为本能,但是,我没见哪种动植物与后代谈条件。一只王八不会对儿女说:小王八犊子,你因我而来,必须什么都听我的,将来还有义务赡养我。如你所知,人却会这么做,而且理直气壮。
生的迷茫
我相信多数人有着类似的青春期经历,都追问过生死的意义,我也相信,多数人除了害怕就是绝望,没找到什么答案。后来,这批青年虚长几岁,就活得现实甚至超现实起来。他们的逻辑是,想不明白就别想了,咱们还是苟且吧。我也跟着苟且了好多年,可还是不甘心啊——我未皈依宗教,信奉只有一世可活,难道连最最根本的问题都要放弃?
当自己仍在迷茫与求索的长路上,我不认为有资格生养新生命。
谁的孩子
生养关系中的占有欲,控制欲无可避免,我们需要做的只是直面它,而不是以「母(父)爱无私」自欺并欺人。
而在中国传统文化里,子女被当做私有之物,是凭借父母的恩德存在的。中国人潜意识里有一条强横的逻辑——这生命是我们创造的,而且我们付出那么多,当然得要求所有权,要求回报。
别忘了,绝大多数的哺乳动物都会极力保护自己的幼崽并养育之,这是本性,不是美德。它们也不会虐待自己的幼崽,不会向幼崽索取什么,它们只是遵从本能的召唤,完成一个繁衍程序。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,其社会化的伟大成果之一,难道就是把孩子私有化了?就是学会了用这种本性来换取子孙的绝对服从?
在自由、平等和尊重的领域里,没有过犹不及
对于周围人,哪怕是陌生的、最普通的劳动者,我都尽量保持平和、客气的态度,按照人类惯常的夸人模式,操行评定里足够写上「尊重他人」了。
然而,我对自己尊重他人的诚意偶有怀疑。比如,类似凤姐这样相貌平平的人出现在屏幕上,我会忍不住来一句「长成这样也出来得瑟」;在崭新的地铁遇到满身灰土的民工,我可能在内心的某个角落嘀咕「丫怎么也坐地铁」……这种时刻,我就跳脱操行评语而现了原形。我试图对自己的分裂进行心理分析,发觉道理挺简单的:我并不是真的尊重他人,只不过,在技术层面作出尊重的姿态会让我暗示自己很有教养,进而满足一种「我比多数人活得高级」的虚荣。
以我过往之德行,有可能真正教会孩子如何尊重吗?有可能对孩子的意志、天性、志趣给予真正的尊重吗?
你的控制欲
关于父母的「祸害」,罪名很多,比如暴戾,比如冷漠,比如迂腐。而最多的,无疑是对家长们可怕的控制欲的指控。他们有的偷看子女的短信和日记,有的为子女规定交什么朋友,更普遍的情况是,迫使子女进入一条设计好的成长路径……在殷殷亲情的名义下,有些父母的管辖范围早已无远弗届。
可以肯定,面对控诉,没有几个父母会承认自己有过强的控制欲。他们把自己的努力理解为爱与关切,并对孩子的「以怨报德」备感伤心。
美国心理学家帕特里夏·埃文斯有一本很有影响的书,名为《不要用爱控制我》,其中有这么两段话 ——
有人坚信自己真的很爱对方,但是他们的做法却给对方造成了极大的伤害,因为他们采取各种残忍的方法,来迫使对方成为他们心中想象的人。
控制关系只会阻止控制者意识到,他们正在错过真正的亲密关系。
我们不喜欢被控制,但摆脱却并非易事。生活在控制欲旺盛的社会、家庭,你会对自己缺乏信心,你会变得很在意他人的眼光。东方文明造成的社会心理特征之一,恰是过分关注外部评价。以我个人为例,尽管有意识地摆脱对外在评价的在意,它却仍如幽灵一般尾随。当我偶尔在网络上发言,会很频繁地点击评论栏并随之心生波澜,为赞美之词暗喜,为贬损之词愠怒。
而随意对他人下结论,判断对方的动机,也是我们身上的通病,它未尝不是一种控制欲的体现。他人加诸于我的,我再加诸他人,控制的潜在力量就这么层层传导着。
在中国,两代人之间的关系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。即使因长辈的控制欲而冲突明显,多数家庭仍不失温情的一面。我不否认这种亲情,只是为它的杂音太多而感到遗憾。
某些家长也偶尔作出开明豁达的姿态,他们说「我会给孩子多一些自由」。有没有搞错,自由是每个人的天赋权利,不应是你的给予,你的赏赐。二十岁的安德烈在给母亲龙应台的信中点明了这个常识:你给我足够的自由,是的,但是你知道吗,你一边给,一边觉得那是你的「授权」或「施予」。你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!
是否爱
爱是什么?这本身就是让人迷惑的问题。假如你问我,人与人之间究竟有没有爱,我无法回答。「爱」这种语焉不详的话题,其实是说不清的。有一点我倒是比较肯定:那些所谓神圣的爱,全都无异于欺诈。
关于爱的能力,我注定是缺乏的,我不够爱父母,也不会深爱自己的孩子。在矫情当道的社会,这一定是遭人唾弃的。
其实,未必是我与其他人的情感差异巨大,只不过我们对爱的理解明显不同。那种所谓的无私的爱,我认为几乎是不存在的。
生活中,我看到一些解释不清的情感,一些父母愿意为孩子倾尽毕生的积蓄,却不会俯身倾听孩子的意愿;他们可以像斑鸠那样危难时刻冒死解救孩子,日常生活却在对孩子动用暴力。我想,不尊重对方真正的利益与意愿,那就连爱的边儿都沾不上。别以为做出巨大牺牲,就证明得了无私的爱,更不要以这个欺骗和要挟他人。
养儿防老
如果下半辈子寂寞痛苦(这个可能性很大,人生往往苦多于乐),就去找一个老伴,实在不行,找两个老伴,总能热闹起来的;如果心理变态,就去看心理医生,多看几个,总能治好的。千万不要打孩子的主意,饶了他们吧,至少从我们这代开始,让我们自己照顾自己的下半辈子,让孩子活得像个人样。
今日,人们只有受到严格的训练才能成为律师或医生,然而奇怪的是,他们却能够身为父母而不必接受任何教育,以为无需教育就能胜任此项至为重要的工作。——克里希那穆提
老子此生潇潇洒洒,足矣足矣,何必要复制一个传承人。